您好,重庆电子信息应用教育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自考园区 > 笔记串讲
笔记串讲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

发表时间:2015-05-08 16:00:00 浏览:2187 发表人: 审核人:

  2013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第一章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和货币形式的发展历程。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商品货币

  1、实物货币(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的局限性:实物货币不易于分割;实物货币不易保管;有些实物货币的价值较小,大额的商品交易需要大量的货币发挥媒介作用,携带不便。

  2、金属货币

  铸币: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我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西方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式是银元。

  ★金属货币的弊端:其数量的多少受制于金属的贮藏量和开采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都属于商品货币(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

  ★足值货币的特点是价值比较稳定,能够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有利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二)信用货币(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货币的主要形式

  1、纸币。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交子。

  2、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

  3、存款货币。存款货币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优点,特别适合企业间的大额商品交易。

  4、电子货币(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电子货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银行发行的各种银行卡。

  推动货币形式演变的真正动力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产生的需求。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马克思将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货币贮藏和世界货币。

  西方学者将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交易的媒介、计算的单位和价值的贮藏。

  一、交易媒介职能

  (一)计价单位(用货币去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赋予商品、劳务以价格形态)—价值尺度

  (二)交易媒介(流通手段)

  商品流通: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连绵不断的过程。

  (三)支付手段

  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基本特征:没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同向运动。

  二、财富贮藏职能(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贮藏货币的最大优势:高安全性。最大缺点:收益较低。

  第三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

  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国家制定货币制度的目的: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材料

  2、规定货币单位(当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是,其自身也需要一个可以比较不同货币数量的单位)

  (1)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2)规定货币单位的值

  规定货币单位的值主要表现:确定或维持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或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即汇率。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流通中的货币有主币(本位币,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和辅币(1个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之分。

  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按照支付能力的不同,可分为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主币为无限法偿货币。

  有限法偿: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辅币为有限法偿货币。

  5、规定货币的铸造或发行

  在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足值的本币基本上实行“自由铸造”(公民有权把法令规定的金属币材送到国家造币厂,由造币厂代为铸造成金属货币)制度。

  二、国家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大致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最理想的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其中前三类被统称为金属货币制度。

  (一)金属货币制度

  (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20世纪70年代)

  基本特点: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

  2、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3、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三)我国的人民币制(1948年12月1日)

  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2、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3、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三、国际货币体系(一系列对世界各国之间的货币关系以及国际间进行的各种交易支付相应的管理的规则与安排)的历史演变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1944年7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主要西方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取代英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2)实行固定汇率制。

  (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对货币事项进行国际磋商,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二战后的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1)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2)固定汇率制使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为世界贸易、投资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汇率条件;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促进了国际货币合作,其对成员国提供的各种贷款缓解了会员国国际收支的困难,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及崩溃

  “特里芬难题”: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增长;而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将使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性难以维持。

  “特里芬难题”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及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1974年4月1日,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二)牙买加体系(1978年4月1日)

  牙买加体系的核心内容: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

  伙计储备货币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

  ★牙买加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推动了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多样化的汇率安排为各国提供了汇率选择的灵活性;多样化的国际储备货币摆脱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灵活多样的国际收支调节形式是各国国际收支的调解更为及时和有效。

  四、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

  1999年1月1日,欧元成立,标志着欧洲货币制度的正式建立,成为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成功范例。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一定地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主要银行来发行和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理论依据:20世纪60年蒙代尔提出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统一的欧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跨越主权国家创造的信用货币。

  2013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第二章

  第一节 信用的含义与作用

  一、信用的含义

  (一)道德范畴中的信用(诚信不欺,恪守诺言,忠实地践履自己的许诺或誓言)

  诚信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

  (二)经济范畴中的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偿还性与支付利息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信用活动中的定价交换原则,约期归还并支付利息是等价交换原则在信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三)★两个信用范畴之间的关系

  联系:道德范畴信用是经济范畴信用的支撑与基础。区别:道德范畴信用的非强制性和经济范畴信用的强制性。

  二、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盈余和赤字需要通过信用方式来调剂。

  (一)赤字、盈余与债权债务关系

  货币收入大于支出的单位是盈余单位,货币收入小于支出的单位是赤字单位,货币收入等于支出的单位是均衡单位。

  盈余是债权债务相抵后的净债权;赤字是债权债务相抵后的净债务。

  (二)五部门经济中的信用关系

  为了对一国的国民经济进行统计与分析,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五个部门,即个人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国外部门。

  1、信用关系中的个人——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贷出者

  2、信用关系中的非金融企业——是货币资金的赤字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3、信用关系中的政府——货币资金的净需求者

  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形成财政结余;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形成财政赤字。

  4、信用关系中的盈余与赤字

  国际收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因经济交易所发生的全部货币收支。

  如果在某个时期内,以国来自其他国家的所有货币收入少于该国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支出,则称为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则称为国际收支顺差。

  5、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如果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信用工具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互通有无,则这种融资形式被称为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货币资金的供求双方形成了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及使用权关系。

  ★直接融资的优点:1、有利于引导货币资金合理流动,实现货币资金的合理配置。2、有利于加强货币资金供给者对需求者的关注与监督,提供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3、有利于货币资金需求者筹集到稳定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4、对于货币资金需求者来说,筹资成本较低;对于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投资收益较高。

  ★直接融资的局限性:1直接融资的便利度、成本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效率2对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其在直接融资中承担的风险要高于间接融资。

  如果货币资金需求双方通过金融机构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相互融通,则这种融资形式被称为间接融资。间接融资中货币资金的供求双方分别于金融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间接融资的优点:1、灵活便利。2、分散投资、安全性高。3、具有规模经济。

  ★间接融资的局限性:1、减少了资金供给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2、增加了资金需求者的筹资成本,减少了资金供给者的投资收益。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共同构成微观金融活动。

  三、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一)★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

  1、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动员闲置资金,推动经济增长。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关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第二节 现代信用形式

  按期限可以将信用划分为短期信用(1年以内)、中期信用(1至10年)和长期信用(10年以上)。

  按地域可以将信用划分为国内信用(本国居民之间的借贷活动)和国际信用(跨国的借贷活动)。

  按信用参与主体可以将信用划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

  一、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含义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间赊销或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赊销和预付货款是商业信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包含两种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商品买卖行为与货币借贷行为。

  (二)★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在企业间建立稳定顺畅的联系;连接商业链条,促进生产和流通的顺畅进行。

  局限性:商业信用在规模上存在着局限性(受商品买卖数量的限制);商业信用在方向上存在着局限性;商业信用在期限上存在着局限性。

  (三)商业票据

  1、商业票据的基本特征

  商业票据:在商业信用中被广泛使用的表明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商业票据的基本特征:(1)有价票证,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现其价值。(2)具有法定的式样和内容。(3)无因票证。(4)可以转让流通。

  2、商业汇票与商业本票

  商业票据有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两种基本形式。

  商业汇票:一种命令式票据,通常由商业信用活动中的卖方对买方或买方委托的付款银行签发,要求买方与规定日期支付货款。(承兑)

  商业本票:一种承诺式票据,通常是由债务人签发给债权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无条件支付款项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债务证书。

  3、几种重要的商业票据行为

  (1) 票据签发

  (2) 票据背书(票据的持有人在转让票据时,要在票据背面签章并作日期记载,表明对票据的转让负责)

  (3) 票据贴现(持票人通过向商业银行转让票据而获得资金的行为)

  其实质是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前将票据卖给商业银行,从而提前收回垫付于商业信用活动中的资金

  (4) 票据抵押(持票人将商业票据作为抵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的行为)

  (四)我国商业信用的发展(规模偏小、范围狭窄、失信欺诈严重、管理效率低下)

  二、银行信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与特点

  银行信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

  ★特点:1、银行信用的货币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银行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将其积聚为巨额的可贷资金,又通过发放贷款的方式将其贷放给货币资金的需求者,银行在其中发挥信用中介的职能。

  2、银行信用可以独立于商品买卖活动,具有广泛的授信对象。

  3、银行信用提供的存贷款方式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可以满足存贷款人在数量和期限上的多样化需求。

  (二)★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1、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3、银行信用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三)我国银行信用的发展(银行信用在我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三、国家信用

  (一)国家信用的含义

  以政府作为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信用。

  (二)国家信用工具

  1、中央政府债券(国债)

  短期国债(国库券):1年或者1年以内的国债。——目的:调节年度内财政收支临时性出现的不平衡。

  中期国债的期限通常在1年至10年,长期国债的期限通常在10年至20年——目的:弥补财政赤字,或者为了公共建设的需要而筹集资金。

  2、地方政府债券(市政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有两种:一般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

  3、政府担保债券(政府作为担保人而由其他主体发行的债权)

  (三)我国国家信用的发展

  四、消费信用

  (一)消费信用的定义与形式

  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形式。消费信用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发展和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

  赊销(工商企业对消费者个人以商品赊销的方式提供的短期信用)、分期付款(消费者购买消费品时只需支付一部分贷款,然后按合同条款分期支付其余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消费信贷(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贷款)是消费信用的典型形式。

  (二)★消费信用的作用

  积极作用:1、消费信用的正常发展有利于促进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有利于扩大一定时期内一国的消费需求总量,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2、消费信用的发展为消费者个人提供了将未来的预期收入用于当前消费的有效途径,使其实现了跨时消费选择,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及其效用总水平。

  3、消费信用的正常发展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

  消极作用:1、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

  2、由于消费信用是对未来购买力的预支,在延期付款的诱惑下,如果消费者对自己未来预期收入判断失误,过度负债进行消费,就会使消费者的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甚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危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全。

  (三) 消费信用在我国的发展(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是我国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

  2013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第三章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的一般形态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息

  货币的时间价值:同等金额的货币其现在的价值要大于其未来的价值。 利息是货币时间价值的体现。

  二、利息与利率的一般形态

  (一)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

  (二)收益的资本化

  收益的资本化: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可以将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该事物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其发挥作用最突出的领域是有价证券的价格形成。

  收益资本化公式:p=c/r (p本金;c收益;r利率)

  第二节 利率的计量与种类

  利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

  一、利率的计量

  (一)单利与复利——计算利息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单利计息:只按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已取得的利息额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

  单利计算公式:c=p*r*n (c利息;p本金;r利率;n年限)

  复利计息:将上一期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额并入本金,再一并计算利息。

  复利计算公式:(s本利和;p本金;r利率n年限)

  利息:(c利息;p本金;r利率;n年限)

  (二)现值与终值

  任何一笔货币资金无论其将来会被怎样运用,都可以按一定的利率水平计算出来其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金额,这个金额通常被称为终值(本利和),与终值相对应,这笔货币资金的本金额被称为现值。

  (三)到期收益率——计量利率最精确的指标

  到期收益率:投资人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购买债券并且一直持有到债券期满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

  (c年利息;f债券的面值;n距到期日的年限;r到期收益率; 债券的当期市场价格)

  二、利率的种类

  (一)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基准利率的概念有两种用法:市场基准利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各类信用工具利率定价的基础;中央银行确定的官定利率。

  (二)市场利率、官定利率、行业利率(按照决定方式)

  市场利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按照市场规律自由变动。

  官定利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一种政策手段。

  行业利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确定的利率——对其行业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三)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按照借贷期限内是否调整利率)

  固定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其适合于短期借贷。

  浮动利率:在借贷期内会根据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其适合于长期借贷。

  (四)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在物价不变从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名义利率: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r = i + p (r名义利率;i实际利率;p借贷期内物价水平的变动率)

  (五)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按照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的不同)

  年利率:以年为单位计算利息,通常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

  月利率:以月为单位计算利息,通常以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

  日利率:以日为单位计算利息,通常以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一、利率决定理论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对利息来源与本质分析的基础上)

  利润本身成为利息率的最高界限,平均利润率成为利率的上限。;利率总是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利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竞争。

  (二)西方利率决定理论(从供求关系着眼,主要分歧在于是什么供求关系决定利率)

  1、传统利率决定理论(储蓄和投资)

  2、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数量的对比)

  3、可贷资金论(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

  二、★影响利率变化的其他因素

  (一)风险因素;

  (二)通货膨胀因素;

  (三)利率管制因素(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规定利率水平或利率变动的界限)

  第四节 利率的作用

  一、利率的一般作用

  (一)★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利率的变动影响个人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

  2、利率的变动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进而会影响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选择。

  3、利率的变动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

  ★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实施的低利率管制政策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增长;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单位资金的产出水平低下。

  (二)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经济萧条期,中央银行会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引导利率走低,促进消费和投资,以此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高涨期,中央银行则会通过政策操作促使利率提高,进而降低消费和投资,抑制经济过热。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1、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变动比较敏感。(企业:产权明晰,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居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金融市场中可供选择用于投资的金融资产比较丰富)

  2、由市场上资金供求的状况决定利率水平的升降。3、建立一个合理、联动的利率结构体系。

  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2013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第四章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

  (一)外汇的含义

  外汇的动态含义:人们通过特定的金融机构将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将国际债权债务关系进行非现金结算的行为。

  外汇的静态含义: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

  我国外汇的含义: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二)外汇的种类

  按照能否自由兑换和自由向其他国家进行支付,外汇可划分为自由外汇和非自由外汇两大类。

  按照交割期限的不同,可将外汇分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

  二、汇率

  (一)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汇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国际上使用的汇率标价方法有两种: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100或1000)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

  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

  (二)汇率的种类

  1、基准汇率和套算汇率(制定汇率的方法不同)

  基准汇率:一国选定一种或几种外国货币作为关键货币,制定各关键货币与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

  套算汇率:根据本国基准汇率套算出本国货币对国际金融市场上其他货币的汇率,或套算出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

  关键货币是选择标准:可以这样兑换,在本国国际收支中使用较多,在外汇储备中占比大。

  2、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外汇交易的清算交割时间划分)

  即期汇率:在买卖双方成交后的当日或2个营业日内进行外汇交割。

  远期汇率: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外汇交割,而事先由买卖双方签订合同达成协议的汇率。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存在的差额用升水(>)、贴水(<)或平价(=)来表示。

  3、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区分)

  买入汇率:银行向同业或客户买入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卖出汇率: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

  4、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国家对汇率管制的宽严程度)

  官方汇率: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所公布的汇率。——法定性质。市场汇率:在外汇市场上由外汇供求决定的汇率。

  5、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以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

  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外国价格指数/本国价格指数)=名义汇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

  (三)有效汇率及其预算

  有效汇率:一种货币与其他多种货币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汇率。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人们开始使用有效汇率来观察某种货币的总体波动幅度和变化趋势。

  第二节 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一、汇率决定的各种理论解说

  (一)国际借贷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三)汇兑心理说(强调人们的心理因素对汇率决定的影响);

  (四)利率平价理论(利率与汇率的关系);

  (五)货币分析说(货币数量的角度);

  (六)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二、★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 通货膨胀;

  (二)经济增长;

  (三)国际收支(一国商品、劳务的进出口及资本的流入和流出);

  (四) 利率;

  (五)心理预期;

  (六)政府干预。

  第三节 ★汇率的作用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国货币对外贬值一般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则会对进出口贸易产生抑制出口、促进进口的影响。

  当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时,汇率调整对该国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会有较大的影响。

  二、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相对较小,对短期资本流动影响相对较大。

  三、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本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会引起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国内价格的上涨,进口消费品价格的上升直接带来物价的上涨,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会引起与之相关的产成品价格的上升;

  从出口商品看,本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会促进商品出口,在出口商品供给弹性较小的情况下,出口增加会加剧国内商品的供需矛盾,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四、汇率对资产选择的影响

  一国货币越趋向升值,人们越愿意持有该国货币和以该国货币计值的资产;相反,一国货币越趋向贬值,人们越倾向于减少持有该国货币和以该国货币计值的资产。

  第四节 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安排或规定。

  汇率制度的选择制约至汇率水平的波动幅度。

  一、汇率制度的种类

  (一)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 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各国货币当局有义务维持本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汇率制度。(动用外汇储备是货币当局维持固定汇率波动幅度的一种手段)

  浮动汇率制:一国货币当局不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也不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自发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按照政府是否对汇率进行干预,浮动汇率制度可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制度的分类

  1、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2、货币局制度。3、其他传统的固定盯住制。4、平行盯住的汇率安排。5、爬行盯住汇率安排。6、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安  排。7、不事先公布汇率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制。8、浮动汇率制。

  二、汇率制度的比较与选择

  (一)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

  固定汇率制特点:发挥政府主导市场的作用,由政府来承担市场变化的风险。

  浮动汇率制特点:发挥市场自身的纠正作用,让市场参与者自己承担风险。

  1、★赞同浮动汇率制的观点

  (1)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可根据一国国际收支变动情况进行连续微调,发挥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

  (2)浮动汇率制降低了国际游资对一国汇率冲击的风险。

  (3)浮动汇率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具有自主性。

  2、★赞同固定汇率制的观点

  (1)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相对稳定,降低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2)固定汇率制下的投机行为一般具有稳定性,政府的介入并通过改变投机者的预期是汇率保持稳定,从而消除不确定性。

  (3)固定汇率制可以防止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滥用。

  (二)汇率制度的选择

  既没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单一的汇率制度,也没有对各国任何时期都适用的一成不变的汇率制度。各国汇率安排既是多种多样的,又在依据经济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变化。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49—1978年)——纸币流通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二)转轨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79—1993年)

  1、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对外公布汇率的双重汇率制度。

  2、根据国内外物价变化调整官方汇率。

  3、实行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至今)——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汇率制度改革中坚持的原则: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

  2013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第五章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一、金融市场的含义

  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货币资金融通与配置的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一)市场参与主体

  政府部门——主要的资金需求者;中央银行;各类金融机构——重要参与者;企业部门——重要参与者;居民部门——主要资金供应者。

  (二)金融工具(金融资产)

  ★1、金融工具的特征

  (1)期限性(金融工具从举借债务到全部归还本金与利息所跨越的时间)

  (2)流动性(金融工具的变现能力)——偿还期限、发行人的资信程度、收益率水平

  (3)风险性(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定收益遭受损失可能性的大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4)收益性(金融工具能够为其持有者带来收益的特性)——利息、股息或红利等收入;买卖金融工具所获得的价差收入

  2、两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债券和股票

  期限的长短:货币市场工具(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

  当事人所享权利与所担义务:债权凭证(其他金融工具)和所有权凭证(股票);

  融资形式: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

  是否与实际信用活动直接相关:原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

  (1)债券: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按约定条件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①政府债券(国库券和国家公债);②金融债券;③ 公司债券:按抵押担保状况:信用债券和抵押债券。

  按内含选择权:可转换债券、可赎回债券、偿还基金债券和带认股权证的债券;

  按债券利率的确定方式;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和指数债券。

  (2)股票: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金时向出资人发行的,用以证明其股东身份和权益的一种所有权凭证。

  按持有者所享有的权利:优先股(优先分配权、优先求偿权)和普通股[优先股风险小于普通股,预期收益率也低于普通股]

  股票上市地点和投资者的不同:a股、b股、h股、n股和s股

  投资主体的性质不同:国家股、法人股和公众股

  (3)★债券与股票的区别

  ① 股票一般无偿还期限,而债券具有偿还期限;

  ② 股东从公司税后利润中分享股息和红利,而债券持有人则从公司税前利润中得到固定利息收入;

  ③ 当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破产时,债券持有人优先取得公司财产的权力,然后是股东

  ④ 普通股股票持有人具有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而债券持有人通常没有此权利;

  ⑤ 股票价格波动的幅度大于债券价格波动的幅度;

  ⑥ 在选择权方面,股票主要表现为可转换优先股和可赎回优先股,而债券则更为普遍。

  (三)交易价格(金融市场货币资金交易大多表现为货币资金使用权的转移)

  股票收益率和市场利率的差异是影响股票交易价格的重要因素。

  (四)交易的组织方式(场外交易方式和场内交易方式)

  二节 金融市场的种类与功能

  一、金融市场的种类

  (一)按市场中金融工具期限的长短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货币市场的主要特征:交易期限短、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交易额大。

  资本市场:以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中长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二)按市场中交易的标的物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

  (三)按金融资产的发行和流通特征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发行市场:票据和证券等金融工具初次发行的场所。其主要功能是资金筹集。

  流通市场:对已发行金融工具进行转让交易的市场。其主要功能是实现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流通市场的出现与发展会进一步促进发行市场的发展。

  (四)按交割方式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五)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

  (六)按金融市场的地域来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一)资金聚集与资金配置功能

  1、金融市场为货币资金盈余者提供了多种可供其选择的金融工具,实现了资金聚集。

  2、金融市场中各种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将引导货币资金流向最具有发展潜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部门和企业,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最有配置。

  (二)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功能

  (三)对宏观经济的反映和调控功能

  2013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第六章

  第六章 货币市场

  第一节 货币市场的特点与功能

  一、货币市场的特点

  货币市场: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特点:1、交易期限短;2、流动性强;3、安全性高;4、交易额大。

  ★二、货币市场的功能

  1、它是政府、企业调剂资金余缺、满足短期融资需要的市场。

  2、它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市场。(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

  3、它是一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场所。

  4、它是市场基准利率生成的场所。

  第二节 同业拆借市场

  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含义

  同业拆借市场:金融机构同业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二、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与功能

  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源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

  同业拆借市场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商业银行提供准备金管理的场所,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

  三、同业拆借的期限与利率

  (一)同业拆借的期限(最普遍的是隔夜拆借)

  (二)同业拆借利率

  同业拆借市场上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力量对比决定了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

  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及时、灵敏、准确地反映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对货币市场上其他金融工具的利率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牵动作用,被视为观察市场利率趋势变化的风向标。

  四、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

  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起步于1984年;1986年是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真正启动的一年;1996年1月,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开始运行,标志着我国同业拆借市场进入一个新的规范发展时期。

  第三节 回购协议市场

  一、回购协议与回购协议市场

  回购协议:以一笔证券为质押品而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

  回购协议市场: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二、回购协议市场的参与者及其目的

  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保持良好流通性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收益);证券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既可以以它们持有的证券为担保来获得低成本的融资,也可以通过对市场利率的预期进行回购与逆回购的投资组合来获利);非金融性企业(可使它们暂时闲置的资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收益,也可使它们以持有的证券组合为担保获得急需的资金来源)。

  三、回购协议的期限与利率

  最常见的回购协议期限在14天之内。

  ★回购价格=售出价格+约定利息

  第四节 国库券市场

  国库券:国家政府发行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债券。

  国库券的典型特征:高安全性、高流动性。

  国库券市场:为发行、流通转让国库券的市场。

  一、国库券的发行市场

  (一)国库券的发行人——政府及政府的授权部门,尤以财政部为主。

  主要目的:1、融通短期资金调节财政年度收支的暂时不平衡,弥补年度财政赤字;2、调节经济。

  (二)国库券的发行方式——贴现发行方式

  ★收益率的计算公式:i国库券投资的年收益率;f国库券面值;p国库券购买价格;n距到期日的天数。

  (三)国库券发行市场的一级交易商(具备一定资格、可以直接向国库券发行部门承销和投标国库券的交易商团体)

  作用:有利于降低发行费用、减少发行时间、明显地提高发行效率。保持市场交易的连续性、及时性和平稳性,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二、国库券的流通市场

  20世纪70年代之后,货币市场基金成为居民个人参与国库券交易的主要渠道。

  三、我国的国库券市场

  第七章 资本市场

  第一节 中长期债券市场

  国库券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企业和金融机构筹集短期资金的市场;债券市场:债券发行、流通市场的统称。

  一、债券发行市场(组织新债券发行的市场)

  (一)债券发行市场的参与者

  1、发行者——资金的需求者,在债权债务关系中称为债务人

  2、投资者——资金的供给者,在债权债务关系中称为债权人

  3、中介机构——为债券发行提供服务的机构

  4、管理者——对发行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维护债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二)债券的发行价格和发行方式

  债券的发行价格:债券投资者认购新发行债券的价格。债券的发行价格可分为:平价发行、折价发行、溢价发行。

  ★债券的发行方式:公募发行,私募发行。

  公募发行的优点:面向公众投资者,发行面广,投资者众多,筹集的资金量大,债权分散,不易被少数人控制,发行后上市交易也很方便,流动性强。

  其缺点:要求较高,手续复杂,需要承销商参与,发行时间长,费用较私募发行高。

  私募发行的优点:手续简便,发行时间短,效率高,投资者往往已事先确定,不必担心发行失败,因而对债券发行者比较有利。

  其缺点:债券流动性比较差。

  二、债券流通市场(已发行债券买卖转让的市场)

  (一)债券流通市场的组织形式

  1、场内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专门进行证券买卖的场所)

  ★证券交易所制定的交易程序:开户、委托、成交、交割、过户。

  2、场外交易市场(柜台市场是场外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债券的交易价格

  债券的票面额、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反向)、偿还期限是决定债券交易价格的主要因素。

  (三)★债券收益率的衡量指标

  1、名义收益率

  名义收益率=票面年利息/票面金额*100%

  2、现有收益率

  现有收益率=票面年利息/当期市场价格*100%

  3、持有期收益率

  持有期收益率=[(卖出价—买入价)/持有年数+票面年利息]/买入价格*100%

  4、到期收益率

  (四)债券投资的风险与信用评级

  1、债券投资风险(债券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可能性)

  债券投资面临的风险有利率风险、价格变动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

  系统性风险:由于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可能变动,这种因素以同样的方式对所有证券的收益产生影响——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避免风险对债券价格的不利影响。

  非系统性风险:由某一特殊的因素引起,只对个别或少数证券的收益产生影响的风险——通过投资分散化来降低风险。

  2、债券的信用评级(由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按其按期还本付息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估,并标示其信用程度的等级)

  原因:方便投资者进行债券投资决策;减少信誉高的发行人的筹资成本。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有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

  (五)我国的债券市场

  第二节 股票市场

  一、股票的发行市场(股份公司直接或通过中介机构向投资者出售新发行股票的市场)

  (一)股票的发行方式(公募和私募)

  老的股份公司增发股票还可以采取优先认股权方式(配股),其优点是发行费用低并可维持现有股东在公司的权益比例不变。

  (二)★公开发行股票的运作程序

  1、选择承销商;2、准备招股说明书(投资者决定是否购买该股票的只要依据);3、发行定价(股票发行的一个关键环节)。4、认购与销售股票(包销和代销)。

  决定股票发行价格的主要因素:股票发行公司的业绩状况;股票发行时股票流通市场的状况。

  二、股票的流通市场

  (一)证券交易所

  1、股票上市交易(公开发行的股票达到一定条件后可以进入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行为)

  股票的上市交易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声望和知名度,提高股票的流动性。

  2、股票交易价格

  (1)不同交易制度下的价格决定方式

  证券交易所采取的两种基本交易制度:做市商交易制度和竞价交易制度(我国)。

  (2)股票价值评估

  股票的市场交易价格总是围绕着股票的内在价值在一定的区间内上下波动。

  评估一只股票内在价值最通常的方法是现金流贴现法和市盈率估值法。

  3、★股票交易方式

  (1)现货交易(股票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

  特点:①成交和交割基本上同时进行;②实物交易;

  ③在交割时,购买者必须支付现款;④交易技术简单,易于操作,便于管理。

  (2)期货交易;(3)期权交易

  期权交易需考虑的因素:期权的期限;交易股票的种类、数量和协议价格;期权费。

  特点:①交易的对象是一种权利,一种关于买进或卖出股票权利的交易,而不是任何实物。②交易双方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不同。③期权买方的风险较小。

  (4) 信用交易(分为保证金买长交易和保证金卖短交易)

  (二)场外交易所(凡是在证券交易所之外的股票交易活动)

  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场外交易市场。

  三、股票投资分析

  (一)基本面分析

  1、宏观经济分析

  ★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原因:①股票市场的表现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②宏观经济的走向决定股票市场走势。

  宏观经济因素是决定股票市场长期走势的唯一因素。

  (1)gdp变动与股票市场;(2)经济周期与股票市场;(3)货币、财政政策与股票市场。

  2、行业分析(行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位置制约或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公司分析

  (二)技术分析

  1、股票价格指数(反映不同时点上股价变动情况的相对指标)

  2、股票交易技术分析(运用市场每日波动的价位,通过图表的方式表示这些价位的走势,从而推测股价未来的走向)

  (1)技术分析的基础

  ★三项合理的市场假设条件:一切历史会重演、价格沿趋势移动(进行技术分析最根本、最核心的条件)、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进行技术分析的基础)。

  (2)技术分析方法

  ①k线图;②形态分析;③趋势分析;④指标分析(macd指标、kdj指标、vr指标等)

  第三节 证券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一种集合投资方式,集中了投资者众多分散资金而交由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进行范围广泛的投资与管理以获取资金增值,投资者按出资比列分享收益并承担风险。

  投资基金可分为三类: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

  证券投资基金本质上是股票、债券及其他证券投资的机构化,有利于克服个人分散投资的种种不足,成为个人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的最佳选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含义与特点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含义

  证券投资基金: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独立资产,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以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

  (二)★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

  1、组合投资,分散风险;2、集中管理,专业理财;3、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证券投资基金的种类

  (一)根据组织形态和法律地位的不同,证券投资基金可以分为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

  根本区别:公司型基金具有法人资格和民事行为能力,而契约型基金则没有法人资格。

  (二)根据投资运作和变现的方式不同,证券投资基金可以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

  (三)根据投资目标的不同,证券投资基金可以分为成长型基金、收入型基金、平衡型基金

  (四)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证券投资基金可以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专门基金、衍生基金、对冲基金、套利基金等

  (五)根据地域不同,债券投资基金可以分为国内基金、国家基金、区域基金和国际基金

  (六)其他基金类型(指数型基金与etf;lof和fof)

  三、基金净值与基金的业绩

  (一)基金净值、单位净值与累计单位净值的含义

  基金净值:某一时点上基金资产的总市值扣除负债后的余额,代表了基金持有人的权益。

  基金单位净值:每一基金单位所代表的基金资产净值。

  基金单位净值=(总资产—总负债)/基金总份数=基金资产净值/基金总份数

  基金累计单位净值=基金单位净值+基金成立后累计单位派息金额

  (二)基金净值与基金的业绩

  基金单位净值的高低并不代表基金业绩的好坏,基金净值增长能力才是判断基金业绩的关键。基金的累计单位净值可以反映出基金的业绩。

  四、基金的收益与费用

  (一)基金的收益(基金资产在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超过本金部分的价值)

  (二)基金的费用(管理费、托管费)

  五、开放式基金的认购、申购与赎回

  (一)认购(投资者在基金募集期内购买一定的基金份额)

  认购份额=认购金额*(1—认购费率)/基金单位面值

  (二)申购(投资者在基金募集期结束后购买基金份额的行为。

  申购份额=申购金额*(1—申购费率)/申购日基金单位净值

  (三)赎回

  赎回金额=(赎回份数*赎回日基金单位净值)*(1—赎回费率)

  2013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第八章

  第八章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第一节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在一定的基础性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一)价值受制于基础性金融工具

  基础性金融工具主要有三大类:货币、债务工具、股权工具

  (二)具有高杠杆性和高风险性;

  (三)构造复杂,设计灵活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功能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创设与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

  (一)价格发现功能

  (二)套期保值功能(交易者为了配合现货市场的交易,而在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进行与现货市场方向相反的交易,以便达到转移、规避价格变动风险的交易行为)

  (三)投机获利手段

  三、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产生是为了避免或减少因汇率、利率过分波动所引起的市场风险。

  风险管理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最早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

  四、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仍处于发展初期)

  第二节 金融远期合约市场

  一、金融远期合约的含义与特点

  (一)金融远期合约的含义

  金融远期合约: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个确定的时间,按照某一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

  (二)金融远期合约的特点

  远期合约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是由交易双方通过谈判后签署的非标准化合约,因此合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尽可能地满足交易双方的需要,但也由此决定了远期合约的违约风险较高,流动性较差。

  二、远期利率协议(交易双方承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按双方协议利率借贷一笔确定金额的名义本金的协议)

  (一)远期利率协议的交易流程与结算

  (二)远期利率协议的功能——通过固定将来实际支付的利率而避免利率变动风险

  第三节 金融期货市场

  一、金融期货合约的含义与特点

  (一)金融期货合约的含义

  金融期货合约:交易双方同意在约定的将来某个日期按约定的条件买入或卖出一定标准数量的某种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合约。

  价格是期货合约的唯一变量。

  (二)★金融期货合约的特点

  1、金融期货合约都是在交易所内进行交易的,交易双方不直接接触,而是各自跟交易所的清算部或专设的清算公司结算

  2、金融期货合约还克服了远期合约流动性差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3、金融期货交易采取盯市原则,每天进行结算

  二、金融期货交易所(专门组织各自金融期货交易,为交易提供服务的经济组织)

  金融期货交易所在组织形式上有非营利性会员制和营利性公司制两种。

  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

  三、★金融期货市场的交易规则(保证期货市场健康、高效、有序地运作,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1、交易品种为规范的、标准化的期货合约;

  2、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

  3、交易实行盯市制度;

  4、交易实行价格限制制度;

  5、交易实行强行平仓制度。

  四、金融期货合约的种类

  (一)外汇期货(最早出现的品种)

  (二)利率期货(价格变化与利率变化一般呈反向变动关系)

  (三)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反映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总体水平及其变动情况的统计指标)

  第四节 金融期权市场

  一、金融期权的基本含义

  金融期权:赋予其购买方在规定期限内按买卖双方规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金融资产的权利的合约。

  (一)期权合约的买方与卖方;

  (二)期权费(期权买方为获得期权合约所赋予的权利而向期权卖方支付的费用);合约中标的资产的数量;执行价格;到期日。

  二、金融期权的种类

  (一)按期权权利性质划分,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二)按期权行权时间的不同,期权可分为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

  (三)按期权合约的标的资产划分,期权可分为股票期权、外汇期权、期货期权等

  三、金融期权合约与金融期货合约的区别

  四、金融期权的风险管理功能

  金融期权的最大魅力在于可以使期权的买方将风险锁定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第五节 金融互换市场

  一、金融互换的含义与原理

  金融互换:交易双方利用各自筹资机会的相对优势,以商定的条件将不同币种或不同利息的资产或负债在约定的期限内互相交换,以避免将来汇率和利率变动的风险,获取常规筹资方法难以得到的币种或较低的利息,实现筹资成本降低的一种交易活动。

  比较优势理论是金融互换合约产生的理论基础。

  金融互换的条件:双方对对方的资产或负债均有需求;双方在两种资产或负债上存在比较优势。

  二、利率互换(交易双方对两笔币种与金额相同,期限一样但付息方法不同的资金进行交换利率的一种预约业务)

  三、货币互换(交易双方交换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币种不同的两笔资金及利息的业务)

  货币互换与利率互换最大的区别在于本金在期初和期末都要交换。

  2013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第九章

  第九章 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界定、种类与功能

  一、金融机构的界定

  (一)金融机构的含义

  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

  (二)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共性及特殊性

  共性主要变现为金融机构首先需要具备普通企业的基本要素

特殊性 

一般经济组织 

金融机构 

经营对象 

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或普通劳务 

货币资金 

经营内容 

从事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 

货币的收付、借贷及各种货币资金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 

经营关系 

商品或劳务的买卖关系 

货币资金的借贷或投融资的信用关系 

经营原则 

等价交换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经营风险 

商品是否产销对路 

信用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等 

影响程度 

影响较小,冲击力不大 

影响巨大 

  二、金融机构的种类

  (一)按照业务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将金融机构分为管理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

  (二)按照业务内容的不同,将金融机构划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三)按照业务活动的地理范围,将金融机构分为国际性金融机构、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地方性金融机构

  三、金融机构的功能

  (一)提供支付结算服务;(二)促进资金融通;(三)降低交易成本;(四)提供金融服务便利;(五)改善信息不对称;(六)转移与管理风险。

  ★金融机构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信息筛选和信息分析优势

  1、在提供支付结算服务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客户开立账户了解客户的个性化信息。

  2、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素质,使其具有较强的信息筛选、信息分析能力。

  3、金融机构的规模经营能够使获得信息的单位成本大大降低。

  第二节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一国建立怎样的金融机构体系,主要取决于该国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的经济管理制度,同时也受到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化、法律法规制度的演进、新技术发展变化的影响。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金融机构体系

  1897年,我国民族资本自建的第一家股份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信用制度的开端。

  二、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8年~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开始。

  (二)1953年~1978年:“大一统”的金融机构体系

  (三)1979年~1983年8月:初步改革和突破“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

  (四)1983年~1993年: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初具规模

  (五)1994年至今: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金融机构体系的阶段

  三、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已形成了“一行三会”为主导、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翼的层次丰富、种类较为齐全、服务功能比较完备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金融监督管理机构

  1、★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

  (1)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垄断人民币的发行权,管理人民币流通

  (2)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3)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4、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商业银行体系

  1、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2、股份制商业银行;3、城市商业银行;4、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5、外资商业银行。

  (三)政策性银行体系(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四)信用合作机构——本质特征:由社员入股组成,实现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信用服务

  (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目标:以最大限度保全被剥夺资产、尽可能减少资产处置过程中的损失

  (六)信托投资公司——基本特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

  (七)财务公司

  (八)金融租赁公司

  (九)汽车金融公司

  (十)证券机构

  (十一)保险公司

  第三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一、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

  (一)国家货币基金组织(为协调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关系,加强货币合作而建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

  国家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

  (二)世界银行集团

  世界银行集团由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开发协会、国际投资争端处理中心、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五个机构构成。

  (三)国际清算银行

  二、区域性的金融机构

  (一)亚洲开发银行;

  (二)非洲开发银行;

  (三)泛美开发银行

  三、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1、维持汇率稳定;2、对金融业的国际业务活动进行规范、监督与协调;3、提供长短期贷款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4、积极防范并解救国际金融危机;5、就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磋商;5、提供多种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藉此加强各国经济与金融的往来,推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

  局限性:一些机构的领导权被主要的发达国家控制;向受援国提供贷款往往附加限制性的条件。

  第三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一、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

  (一)国家货币基金组织(为协调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关系,加强货币合作而建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

  国家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

  (二)世界银行集团

  世界银行集团由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开发协会、国际投资争端处理中心、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五个机构构成。

  (三)国际清算银行

  二、区域性的金融机构

  (一)亚洲开发银行;

  (二)非洲开发银行;

  (三)泛美开发银行

  三、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1、维持汇率稳定;2、对金融业的国际业务活动进行规范、监督与协调;3、提供长短期贷款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4、积极防范并解救国际金融危机;5、就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磋商;5、提供多种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藉此加强各国经济与金融的往来,推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

  局限性:一些机构的领导权被主要的发达国家控制;向受援国提供贷款往往附加限制性的条件。

  2013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第十章

  第十章 商业银行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特性与类型

  一、商业银行的特性

  (一)企业性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区别:商业银行的设立和运作不仅要受专门的《商业银行法》约束,还有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二)金融性

  (三)银行性

  表现:1、商业银行能够吸收公众存款、尤其是能够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同时能够办理贷款和转账结算业务,从而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2、贷款时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运作形式,同时也是各类经济活动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主要外部融资形式。

  3、商业银行能够为客户办理各种支付结算业务,是现代支付体系的中心。

  4、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广泛,功能全面。

  二、商业银行的类型

  (一)按产权结构的不同,分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和独资商业银行

  (二)按组织形式的不同,分为单一制商业银行、总分行制商业银行和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

  1、单一制商业银行的特点:商业银行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

  2、总分行制商业银行的特点:法律允许商业银行在总行之下设立分支机构从事银行业务。——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商业银行体制

  3、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的特点:由一个集体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独立的银行。——当今国际银行业最流行的组织形式

  (三)按业务覆盖地域的不同,分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国际性商业银行

  (四)按业务经营模式的不同,分为全能性商业银行和专业性商业银行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按是否计入资产负债表,将商业银行业务分为: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其中,表内业务又分为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一、负债业务(商业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

  负债数量、结构和成本的变化,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的规模。利润和风险状况。

  (一)存款业务(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所有权暂时转让给银行的资金或货币)

  1、活期存款;2、定期存款;3、储蓄存款;4、通知存款;5、结构性存款。

  (二)借款类业务(特点:资金利用率高、流动性风险低、非利息成本低)

  1、短期借款(目的:解决银行临时性流动性不足和周转困难的资金需要)

  (1)同业拆借;(2)回购协议;(3)向中央银行借款。

  2、长期借款 (1)普通金融债券;(2)次级金融债券;(3)混合资本债券;(4)可转换债券。

  二、资产业务(银行获得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资产规模是商业银行地位的重要标志,资产质量决定着一家银行的发展前景。

  (一)贷款业务(传统核心业务,最主要的盈利资产)

  银行贷款可以按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按期限的长短,贷款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2、按保障条件的不同,贷款可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

  3、按业务类型的不同,贷款可分为公司类贷款、个人贷款和票据贷款。

  4、按质量的高低,贷款可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

  (二)证券投资业务

  1、★特点:(1)主动性强;(2)流动性强;(3)收益的波动性大;(4)易于分散管理

  2、对象:(1)债券类投资;(2)股权投资

  (三)现金资产业务(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

  现金资产有: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三、表外业务(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会形成银行现实的资产或负债但却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业务)

  (一)支付结算业务(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

  1、汇兑结算;2、托收结算;3、信用证结算。

  (二)银行卡业务(由经授权的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三)代理业务(典型的表外业务)

  (四)信托业务(委托人基于对受委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委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处分的行为)

  ★信托业务与代理业务的区别:1、信托的当事人至少有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而代理的当事人仅有委托人和受托人两方;2、设立信托必须有确定的、合法的信托财产,而代理则不一定以存在财产为前提;3、信托受托人依据信托合同规定管理运用信托财产,享有广泛的权限和充分的自由,而在代理业务中,受托人权限较狭小,仅以委托人的授权为限。

  (五)租赁业务(现代租赁是融资与融物相结合,并以融资为主要目的的租赁)

  (六)投资银行业务(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七)担保与承诺业务(1、担保业务;2、承诺业务)

  (八)金融衍生交易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管理

  一、资产负债管理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沿革

  1、资产管理理论;2、负债管理理论;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二)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实践

  二、资本管理

  (一)银行资本及其构成

  1、账面资本(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所有者权益部分)

  2、监管资本(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有的最低资本量)

  银行监管资本由两部分组成:一级资本(判断银行资本是否充实最明显的依据),二级资本。

  3、经济资本(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员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出来的、银行需要保有的最低资本量)——防止银行倒闭的最后防线

  4、★三种资本概念的比较

  账面资本vs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

  前者反映的是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水平,也是银行实际可利用的资金来源;后者反映的是不同管理主体对银行资本水平提出的要求。

  经济资本vs监管资本

  前者是由银行管理者从内部来认定和安排对风险的缓冲,体现着风险与收益的协调与平衡;后者是监管当局从外部来认定这种缓冲,是监管当局按统一标准对银行业提出的要求。

  (二)资本充足性管理

  1、资本充足性的含义

  资本充足的确切含义是资本数量适度,即商业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既能够满足其正常经营的需要,又能满足股东的合理投资回报要求。

  2、资本充足性的衡量

  资本充足性的衡量包括两层含义:资本持有量和对其充足与否的判断。

  衡量一家银行的资本是否充足,关键是看其实际资本持有量是否大于或等于其经济资本。

  3、★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增加资本;降低风险资产总量。

  具体内容:(1)增加资本总量;(2)收缩业务,压缩资产总规模;(3)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资产占比;(4)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资产的风险含量。

  三、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的根本因素)

  银行风险: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

  1、信用风险(因债务人或交易对手的直接违约或履约能力的下降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2、市场风险(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险)

  3、操作风险(由于内部流程、人员行为和系统失当或失败,以及由于外部事件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由于流动性不足给经济主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5、国家风险(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中,由于别国宏观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6、合规风险(因违反法律或监管要求而受到制裁、遭受金融损失以及因未能遵守所有适用法律、法规、行为准则或相关标准而给银行信誉带来的损失)

  7、声誉风险(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美誉度、知名度与忠诚度)

  8、战略风险(由于战略决策失误或战略实施不当而导致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框架

  1、风险管理环境;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四、绩效评估

  (一)银行财务报表(1、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

  (二)银行绩效评估指标

  财务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围绕着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raroc和eva是经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价体系中最常用的两个指标。

  2013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投资银行与保险公司

  第一节 投资银行

  一、投资银行的界定

  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投资银行的基本职能

  投资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市场的核心。

  (一)媒介资金供需,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二)构建发达的证券市场

  1、投资银行通过咨询、承销。分销、代销等方式帮助构建证券发行市场。

  2、投资银行以做市商、经纪商和交易商的身份参与证券交易市场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3、投资银行在证券市场的业务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4、投资银行促进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

  (三)优化资源配置

  (四)促进产业集中

  投资银行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成为产业集中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三、投资银行的业务

  (一)证券承销业务(投资银行帮助证券发行人就发行证券进行策划,并将公开发行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以筹集到发行人所需资金的业务活动)——最传统与基础的业务

  标准的证券承销步骤:1、投资银行就证券发行的时间、条件、方式、种类等向发行人提出建议;2、当证券发行方案确定并经证券管理机关批准后,发行人与投资银行签订承销证券协议,投资银行帮助发行人销售证券;3、进入实质性的证券分销阶段。

  承销方式有代销和包销(全额包销、余额包销)

  投资银行证券承销业务的利润来源有:利差,佣金。

  承销金额的大小、发行的难易程度、竞争者的价格、成本状况等都是影响投资银行承销业务利润的决定因素。

  (二)证券交易与经纪业务——基本业务

  (三)并购业务

  兼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实体形成新经济单位的交易活动。

  收购:两家公司进行产权交易,由一家公司获得另一家公司的大部分或全部股权以达到控制该公司的交易活动。

  在并购业务中,投资银行的业务主要有:投资银行充当并购策划和财务顾问;投资银行是并购的主体。

  (四)资产管理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的产生源于企业及个人的财富积累和谋求资产增值的市场需求。

  资产管理业务的两个主要业务:现金管理业务和基金资产管理业务。

  (五)财务顾问与咨询业务(投资银行在公司的重大交易活动时提供的专业性财务意见)

  1、重组并购顾问;2、投资咨询业务;3、管理咨询服务。

  (六)风险投资业务(对新兴公司在创业期和拓展期进行的资金融通,风险大、收益高)

  1、采用私募的方式为这些公司筹集资本;

  2、对于某些潜力巨大的公司进行直接投资,成为其股东;

  3、设立“风险基金”或“创业基金”,想这些公司提供资金来源。

  在私募业务中,投资银行主要承担四项职责:寻找可能的投资者、帮助发行公司准备各种文件、对发行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制定私募发行的日程表。

  第二节 保险公司

  一、保险的基本知识

  保险公司:以经营保险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一)保险的概念

  保险: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专门用途的保险基金,并对投保人负有法律或者合同规定范围内的赔偿或者给付责任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二)★保险的基本职能

  1、分散风险职能;2、补偿损失职能。(两大基本职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保险的基本职能:分散风险,分摊损失,起到“千家万户保一家”的互助共济的作用。

  (三)★保险的基本原则

  1、保险利益原则(投保人对投保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意义:与赌博从本质上划清了界限;防止道德风险的产生;合理衡量保险补偿的程度。

  2、最大诚信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告知与保证)

  3、损失补偿原则——保险活动中最重要的原则

  损失补偿的方法:现金、修理、重置、恢复原状四种。

  保险补偿的限制:以实际损失为限,这是最基本的限制条件;以保险金额为限;以保险利益为限。

  4、近因原则(引发保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不同类型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

  (一)★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

  现代商业性保险业务由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再保险四大部分组成。

  1、人寿保险公司

  (1)人寿保险(死亡保险、生存保险、生死保险)——最基本的人身保险

  (2)意外伤害保险(普通意外伤害保险、特种意外伤害保险)

  (3)健康保险(收入保险、医疗费用保险、死亡与残疾保险)

  2、财产保险公司(财产损失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

  3、再保险公司(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保险人的行为)

  (二)政策性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政策保险

  政策保险:政府为实现其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政策目的,;利用保险形式实施的措施。(政府政策的贯彻落实,全面性、强制性)

  1、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包括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与对外经济开发相关联的业务)

  2、存款保险公司——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我国)

  三、我国保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新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我国保险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化解风险能力不强;呈现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保险产品缺乏创新意识;许多保险公司在诚信经营方面存在问题。

  措施:增强保险业风险的识别。预警、防范和化解能力;积极引入创新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

  2013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分析角度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在一定资源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注意:1、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

  2、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指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形成货币需求的基本条件:必须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资产。

  (二)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与微观视角

  ★对货币需求进行研究时,需要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原因:

  1、宏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分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

  2、货币需求既属于宏观领域,又涉及到微观范畴,单独从宏观或微观角度分析都有所缺憾。

  (三)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

  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

  对货币需求者来说,重要的是货币实际具有购买力的高低而非货币数量的多少;对全社会来说,重要的是寻求最适当的货币需求量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m货币必要量;q待售商品数量;p商品价格;v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二)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两个著名的方程式1、交易方程式(费雪方程式)——宏观角度

  mv=pt 流通中的通货存量(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物价水平(p)乘以交易总量(t)

  2、剑桥方程式——微观角度

  y总收入;p价格水平;k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收入占名义总收入的比率; 名义货币需要

  3、两个方程式的区别

  剑桥方程式开创了货币需求研究的新视角。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说

  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是出于交易动机(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动机(货币的预防需求)和投机动机。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般消费者对商品进行选择时,必然要考虑三个因素:效用、收入水平、机会成本。

  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总财富水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三、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与影响因素

  (一)收入;(二)物价水平;(三)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利率);(四)其他因素。

  1、信用的发展状况;2、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3、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货币供给: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过程一般涉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个行为主体。其中,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起着决定性作用。

  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部分: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一)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与基础货币

  1、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项目。

  储备货币、发行债券(目的:调控货币供给量)、政府存款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项目。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的原因: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2、有利于中央银行利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货币供给量。

  2、基础货币的概念

  基础货币:这种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总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收放渠道

  基础货币直接表示为 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负债业务调控基础货币。

  外汇储备是中国人民银行近些年来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1、一对概念: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而形成的准备存款。其是商业银行从事贷款等资产业务的基础,是商业银行扩张信用的源泉。

  派生存款: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有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等资产业务活动衍生而来的存款。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存在存款货币的过程。

  2、★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

  (1)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2)非现金结算广泛使用;(3)市场中始终存在贷款需求。

  3、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基本原理: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的贷款,经过转账支付创造出新的存款。

  4、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派生能力的因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现金漏损率(c)

  (三)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再解释——货币供给模型

  货币供给量:b基础货币;m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共同作用于货币供给总量的多少,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均呈正相关关系。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通货—存款比率(流通中的现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准备—存款比率(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占全部存款的比率)

  二、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货币供给量: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总量。

  (一)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是分层次进行统计的,在对货币进行层次划分时,都以货币资产的“流动性”高低作为依据和标准。

  (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及主要国家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各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都是相对的、动态的)

  1、国家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层次划分(通货、货币、准货币);

  2、美国的的货币层次划分;

  3、日本的的货币层次划分;

  4、英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5、中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实际上探讨的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问题。

  货币供给具有内外共生性。

  2013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货币失衡: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货币失衡的两种外在表现形式。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

  1、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2、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3、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4、市场总需求决定市场供给。

  物价水平波动可以作为货币均衡与否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

  第二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

  一、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

  1、国际收支的含义

  国际收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进行的全部交易的货币价值记录,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

  2、★国际收支的特点

  (1) 国际收支是个流量概念,记载的是一个国家某一时间段内的对外经济交易状况,具有期限性特点。

  (2) 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包括在国际收支的范围内,所依据的是交易双方是否有一方是该国居民。

  (3) 国际收支以交易为基础,其所记录的交易包括价值交换、反方面转移、移居、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各国制定合理的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其包括经常账户(货物、服务、收入、经常转移)、资本和金融账户(资本项目、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净误差和遗漏四个主要项目。

  二、国际收支差额与货币均衡

  (一)国际收支差额

  贸易账户差额、经常账户差额、国际收支总差额是经常被分析、非常重要的三类金额。

  (二)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1、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固定汇率制度下、浮动汇率制度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贸易账户差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三)国际收支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

  国内生产总值gdp=c+i+(x—m)

  c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最终消费;i总投资;x商品和服务的出口;m商品和服务的进口;(x—m)净出口

  从根本上说,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和经济均衡是建立在国内外经济运行和结构平衡的基础之上的。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财政政策(扩大或缩小政府财政支出、提高或降低税率等措施)

  (二)货币政策(调整汇率或利率等金融变量,用以影响进出口和资本流动)

  (三)外贸政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行贸易管制)

  第三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度量指标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发货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的货币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具有一定局限性);2、批发物价指数(反映面较窄);3、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三)通货膨胀的种类

  1、根据通货膨胀期间物价上涨的程度不同,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温和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2、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公开型的通货膨胀和隐蔽型的通货膨胀。

  3、按照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等。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动说(从需求角度)

  (二)成本推动说(从供给方面)

  (三)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经济结构因素:经济部门结构、供需结构)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受通货膨胀损害程度最深的是退休者和老年人)

  通货膨胀时期会发生从债权人到债务人的收入再分配。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西方经济学界形成了三类观点:促进论、促退论、中性论)

  我国大部分经济学者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只是存在于开始阶段的短时间内,并且只有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最基本的对策)

  (二)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

  (三)实施适当的收入政策(以指导性为主的限制、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强制性限制)

  收入政策的最大弊端是进行价格管制限制乃至破坏了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

  (四)指数化政策(按通货膨胀指数来调整有关经济变量的名义价格,而使其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保持实际值不变)

  1、利率指数化(应用广泛);2、工资指数化(目的:抵消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水平和实际收入的影响);

  3、税收指数化(最大的好处:抑制政府放纵通货膨胀行为)

  五、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体制转轨说”,“结构说”,“人口说”)

  第四节 通货紧缩

  一、通货紧缩的含义与判断标准

  通货紧缩: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

  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是判断通货紧缩是否发生的主要标准。

  ★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专变为负;物价的持续下降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

  二、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通货紧缩被称为经济衰退的加速器)

  从投资看,通货紧缩导致的实际利率的提高使企业减少投资;

  从消费看,通货紧缩导致的物价还会下降的预期使人们减少即期消费。

  三、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

  (一)欧文费雪的债务通货收缩理论

  治理措施:1、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听任企业破产还债,从根本上解决导致通货紧缩的过度负债问题。

  2、在债务清算之初就采取通货再膨胀的方法来防止价格水平下跌或货币价值上升。

  (二)弗里德曼等从货币角度解释通货紧缩的成因(增加货币供给量)

  (三)波特尔等从供给角度分析通货紧缩的成因

  (四)克鲁格曼从需求角度对通货紧缩成因的分析(成因:需求不足,措施:改变人们的通货紧缩预期)

  2013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银行与特点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政策传导机制。

  四个内容之间的关系: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进而通过中介指标的变化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二)★货币政策的特点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稳定物价(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相对稳定,不发生显著的或剧烈的波动)——最早、最基本

  (二)充分就业(凡有工作能力的且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在较为合理的条件下找到工作)

  失业率(以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是考察是否实现充分就业的衡量指标。

  失业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自愿性失业。

  (三)经济增长(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为劳动力、投资的增加、技术的进步等

  (四)国际收支平衡(在开放型经济中,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

  三、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

  (一)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矛盾);(二)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一致);(三)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矛盾)

  (四)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物价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五)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矛盾)

  四、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1995年3月确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意义:

  (一)它克服了“稳定货币”单一目标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二)它防止了“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双重目标的互相冲突

  (三)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美国最早建立起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最初目的: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优点:1、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实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局限性:1、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

  2、“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和效果;

  3、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

  (二)再贴现政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

  再贴现政策包括: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调节货币供给量);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长期的结构调整)。

  ★最大优点: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缺陷: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力有限。

  (三)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用以改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工具)

  ★前提条件:1、中央银行必须拥有一定数量、不同品种的有价证券,拥有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

  2、必须建有一个统一、规范、交易品种齐全的全国性的金融市场;

  3、必须具有一个规范、发达的信用制度,流通领域广泛使用票据,存款准备金政策准确、适度。

  ★优点:1、主动性强;2、灵活机动,准确性强;3、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

  ★局限性:1、干扰因素较多;2、政策效果滞缓;3、对公众预期影响和对商业银行强制影响弱;4、告示性效果弱。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采取的旨在影响银行资金运用方向和信贷利率结构的各种措施)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用以影响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和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进行限制,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目的:控制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量,抑制过度的投机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

  (四)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部门所采取的鼓励措施,借以优化经济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五)预缴进口保证金(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商品价值总额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过快的进口增长)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1、信用配额;2、直接干预;3、流动性比率(其与收益率呈反比);4、利率最高限额

  (二)间接信用指导(中央银行采用各种间接的措施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施以影响)

  1、道义劝告(在质和量两方面均能起作用);2、窗口指导

  四、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三)在贴现与在贷款政策(四)利率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利率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种利率结构和档次机型调整等。

  (五)信贷政策(主要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促进地区、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六)汇率政策(主要内容: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

  一、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作用与选择标准

  (一)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作用

  反映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和效果,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是货币政策中间性指标的主要作用。

  中间性指标包括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两个层次。

  操作指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

  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灵敏,处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控制范围之中,是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主要特征。

  中介指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就是通过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操作指标,进而引起中介指标的调整,最终实现期望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二)★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

  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必须与中介指标密切相关,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必须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密切相关

  二、可作为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

  (一)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组成)

  作为操作指标,超额准备金的可测性、相关性较好,但可控性、抗干扰性较弱。

  (二)基础货币(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较为理想的操作指标

  其优点:可测性强;可控性强、抗干扰性强;相关性强。

  三、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

  (一)利率(可测性强,可控性强、相关性强,抗干扰性较差——利率本身是一个内生变量,利率变动时与经济循环相一致的)

  (二)货币供给量(可测性强,可控性强,抗干扰性强);

  (三)其他指标(汇率)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操作指标:基础货币,中介指标:货币供给量)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一)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二)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理论(托宾、莫迪利亚尼)

  (三)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弗里德曼);(四)汇率传导机制理论;(五)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理论

  二、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环节

  (一)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

  (三)从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由中国人们银行 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 居民、企业的传导体系,建立了政策工具 操作目标 中介目标 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体现为信贷传导机制。

  四、货币政策的时滞(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货币政策时滞的长短,是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第一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具有统一性

  表现: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整社会需求总量和结构的重要手段,同属于需求管理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着共同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政策工具、调控机制、调控功能等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三)共同的调控目标和相异的调控特点需要二者协调配合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

  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减少货币供给。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放松信贷,增加货币供给。

  紧缩的财政政策:政府增加税种,提高税率,减少公共消费,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减少非盈利性资金供应。

  宽松的财政政策:政府降低税率,扩大赤字预算,增加政府投资和支出以及转移性的支付。

  (一)双松模式(适用于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萧条时期)

  (二)双紧模式(适用于需求膨胀、供给短缺、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高涨时期)

  (三)松紧模式

  1、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配合(适用于经济结构基本平衡,但社会闲置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经济时期)

  2、 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配合(适用于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社会闲置资源已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制约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四)中性模式(适用于社会供求大体平衡,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政府调控经济目标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增长)

  三、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86512169

二维码扫一扫